五、 输液反应的防治 输液反应是指由静脉以及胃肠以外的其他途径滴注入机体内的大剂量注射剂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一般输入剂量在100ml以上,即称大输液。输液反应可分为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两类。全身反应有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急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等。全身反应一般比较严重,处理不及时常可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局部反应有血栓性静脉炎、局部漏液肿胀和局部组织坏死,一般反应较轻,很少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了解输液反应的发病机制和产生原因,掌握输液反应的治疗和护理方法极为重要。 (一)发热反应治疗 发热反应包括热原反应、热原样反应、细菌污染反应及过敏反应,是一种最常见的输液反应。虽然它们都具有寒战、发热、甚至血压下降的共同特点,且都发生于输液过程之中或输液结束以后,但是它们的发病机制却各不相同。热原反应是外源性热原(即细菌性热原,为微生物的一种内毒素)进入机体后,先与血清作用产生一种内热原,然后通过血清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热敏神经元抑制而降低散热,使冷敏神经元兴奋而增加产热,结果导致体温升高。热原样反应则是由输液中的微粒异物,包括由胶塞橡胶微粒、衬垫薄膜脱落物、一次性输液器中未完全塑化的高分子微粒、联合用药不当而产生的化学微粒以及纤维、尘埃、碳粒和玻璃屑等,它们进入机体后作为一种刺激物而引起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介质,特别是组胺的大量释放,这些介质又作用于不同的靶器官而引起一种类似热原反应的反应。细菌污染反应是液体在贮存或使用中被细菌或真菌污染后,迅速增长繁殖并产生大量的内毒素,这些病菌和内毒素随输液进入患者体内而引起一种比热原反应更为严重的急性细菌性感染反应。过敏反应则是由于输液加入的药物如抗生素、磺胺类药、右旋糖酐、水解蛋白等可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所致。过敏反应除可引起荨麻疹、皮肤瘙痒、皮肤麻木、血管神经性水肿及胸闷气促、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等症状外,亦可引起寒战、发热和血压下降等。发热反应一旦出现,必须立即停止输液。对反应早期和症状较轻者,可适当应用镇静安定药和抗过敏药,如肌内注射苯巴比妥0.1~0.2g,苯海拉明40mg或异丙嗪25~50mg,氯丙嗪25~50mg等,静脉缓注10%葡萄糖酸钙10m1,静滴氢化可的松25~50mg,静脉注射山莨菪碱20~30mg(小儿每次0.5mg/kg),一般可以奏效。但是,对于反应严重者,必须采取如下综合措施,以防病情恶化。 1.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常用的方法有水(32~36℃)擦浴、25%~50%乙醇擦浴、冰敷、冰水(4℃)洗胃或灌肠、冰化(4℃)输液等。在使用物理降温时,注意对高热伴有畏寒者禁用皮肤擦浴,以免过度散热使体温降低。降温时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一般降至36℃即可,避免降温过快而引起虚脱。 2.药物降温 药物降温常选用解热镇痛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安乃近等。对于高热昏迷者可应用冬眠疗法。药物降温时,用药剂量不宜过大,亦不宜在短期内连续使用;冬眠药物降温必须在血容量充分补足的情况下使用,降温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血压等变化情况;发绀者给氧;虚脱者可针刺人中、十宣等穴,亦可用肾上腺素0.5~1.0mg肌内注射;休克者可用升压药,如间羟胺10mg或多巴胺20mg和地塞米松2.5mg加入0.9%生理盐水100~200ml内缓慢静滴;喉头水肿可用1:1 000异丙肾上腺素液喷雾吸入,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3.对症处理 高热时代谢增加,机体消耗较大。降温过程常伴有大量出汗,故应适当补充水分及Na+,K+,维生素c和糖等物质。一般病情不重者,最好鼓励其经口服给药,重症患者采取静脉给药。高热引起烦躁、惊厥者可给予镇静、抗惊厥药地西泮、苯巴比妥等,同时加强护理,防止碰伤和坠床。 4.后期处理 如患者全身大汗淋漓,应及时揩干,避免受凉。如症状好转,但持续发热者应考虑菌血症,应立即抽血,并将余下的液体送细菌培养,反应消失后,如病情仍需继续输液,应改换液体及输液器具后重新输注。如疑与某种添加药物有关,不应再用该药物。重新输液时开始滴速应慢。
(二)急性肺水肿的治疗 输液过多、速度过快时,可引起急性肺水肿,特别是小儿、胸部外伤、心力衰竭和肺炎患者更易发生,可成为致命的严重反应。 输液引起的肺水肿主要是肺毛细血管压升高超过血浆胶体渗透压,液体从毛细血管渗到肺间质、肺泡造成。此外,大量输入0.9%氯化钠液或葡萄糖液后,使血浆胶体渗透压稀释性降低,也是引发肺水肿的重要因素。急性肺水肿时,患者早期常突然憋气,极度呼吸困难伴有烦躁不安,剧烈咳嗽,被迫端坐呼吸,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口唇发绀,心前区有压迫痛或疼痛,并咳大量泡沫样痰,严重者可从口腔和鼻腔内涌出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听诊两肺出现湿性啰音,心音低弱,心率增快,心尖区可听到奔马律,血压下降,脉速、细、无力等。急性肺水肿发生后,可采取以下治疗和护理措施: 1.立即停止输液。 2.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两腿下垂,减少静脉回流。 3.阻断肢体血液回流:用血压计袖带或止血带紧扎肢体上端,使静脉血回流受阻,且勿阻断动脉血流,每个肢体绑扎15min后松解1次,每次2~3min,直至肺水肿控制为止。 4.吸氧:面罩吸氧较鼻导管给氧效果好。加压给氧不仅能纠正缺氧,还可通过增高肺泡和胸腔内压力,减少液体渗入肺泡内,降低静脉回心血量。面罩给氧时最好用抗泡沫剂二甲硅油气雾剂吸入或20%~30%乙醇湿化后吸入,鼻导管给氧时用75%~95%乙醇湿化,因为抗泡沫剂或乙醇能降低气管和肺泡内泡沫分泌物的表面张力,使之破裂成稀薄液体而易于排出,从而改善气体交换,有利于改善缺氧症状,氧流量可用至4~6L/min。 5.应用利尿药和镇静药:多选用快速高效强力利尿药,如依他尼酸、呋噻米等,以减少血容量,并减轻心脏负荷。在应用利尿药的同时,慎防电解质紊乱,尤其是钾盐的补充。皮下注射吗啡或派替啶可使患者安静,并使肌肉松弛,减少静脉回心血量。但对支气管哮喘、肺心病、脑血管意外者不宜应用吗啡。 6.应用强心药:出现急性心力衰竭症状时,应迅速给予快速强心药,如毒毛花苷K0.125~0.25mg或毒毛花苷G0.2~0.4mg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40ml缓慢静注,以加强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脏后负荷及增加肾血流,控制心力衰竭。 7.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氧量,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可应用氨茶碱0.25~0.5g,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40mI缓慢静脉注射。 8.应用血管扩张药:常用酚妥拉明对抗儿茶酚胺的加压反应,扩张外周血管,增加心肌收缩力,使肺循环内血液转向体循环,而且最好与强心苷类药及强利尿药合并使用。 9.对伴有咯血的患者,可应用氢化可的松100~200mg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中静滴。 10.对上述处理无效者,可行静脉放血术,一般一次放血300~500ml,这是一种减少静脉血量的直接方法,但此法仅用于无贫血和休克患者。 11.整个治疗期间,应严格监测呼吸、血压和脉律。
(三)输液反应的预防 1.严格掌握输液适应证和禁忌证 预防输液反应首先是要严格掌握输液适应证和禁忌证。 在临床上,输液的适应证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各种原因的脱水;②各种原因的休克;③各种原因引起的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④昏迷、禁食及其他原因不能进食或饮食不足;⑤某些抗生素、抗肿瘤药、激素、升压药等需要加入输液中以静滴方式给药者;⑥大中手术前、术中及术后。 输液的禁忌证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新生儿由于肾脏稀释能力低,不应输入不含电解质的葡萄糖注射液,否则可致水中毒;②休克早期,宜少用等渗葡萄糖注射液。多用电解质或低分子右旋糖酐,以补充血容量;血压回升后,可用乳酸钠林格注射液或复方氯化钠注射液;肝功能明显损害合并严重血容量降低者,可用碳酸氢钠等渗液或复方氯化钠注射液;③重症肺炎合并心功能不全者,因有钠水潴留,体内液量已经增加,特别是间质液明显增多,故不宜再输液。对肺气肿、矽肺等有肺功能不全者,输液过程中也应防止输液过多、过速,并应加强输液监护。 对心脏病患者确实需要输液时,要根据病情轻重严格控制输液量和输液速度,以防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和加重心力衰竭和肺水肿。无心力衰竭者输液总量不宜超过2000ml/d,心力衰竭者总量不宜超过1 200ml/d。此外对心脏病患者输液,还应注意钠盐的输入量,轻度心力衰竭者,最多输入0.9%氯化钠液或复方氯化钠液500ml/d;重症则几乎不能输入含钠液体。 2.输液前要认真检查输液剂质量 输液制剂虽然在配置后已经过严格检查,符合质量要求,但由于这类制剂多为玻璃瓶装,体积较大,即使瓶口以橡胶塞密封,并衬垫涤纶薄膜,外以铝盖压紧,仍可由于贮运原因造成瓶口松动或瓶身破裂,使空气进入瓶内造成细菌污染;或由于贮运不当,横卧倒置,药液长时间接触涤纶薄膜和橡皮塞,造成脱屑;或者由于其他原因引起药液混浊、沉淀等。因此在给患者输液前,应先检查瓶塞是否松动,瓶身是否有裂纹,药液有无异物、混浊或长霉。当发现瓶口松动、瓶身裂纹、药液长霉、混浊以及看到异物或沉淀物时均不可使用,以保证输液用药安全。 3.输液时要严格掌握无菌操作规程 (1)既要注意查看一次性输液器的有效期限,又要认真检查包装封口是否严密,如果漏气,微生物易随空气进人而污染输液器。 (2)输液前应戴好洁净口罩、帽子,并做到一人次一洗手,或用1:1 000的过氧乙酸或0.1%苯扎溴铵或1:1 000氯己定浸湿小毛巾擦手,防止护理人员对输液的污染。 (3)注射部位要严格消毒,常用2%碘酊及75%乙醇消毒。开瓶后的瓶口或橡胶塞可用2%碘酊及75%乙醇消毒,向橡胶塞插针头时要尽量深入,不要露出塞外。防止消毒剂失效,应注意定期检测和更换消毒剂。 (4)注射前应将输液管及针头内的空气排尽,以免空气进入血管。穿刺静脉后注射部位及穿刺针外露处应以无菌纱布盖好,并以胶布固定,以防污染。 (5)药物一经开启,应1次用完,瓶装者应在4~6h内用完,超过24h者绝对不能再用。 (6)输液前一般应先放掉20~30ml液体,既可带出可能附着在输液管道和针头内的少量热原,又可冲掉输液管中可能附着的微粒。 (7)如需连续输注1瓶以上时,应待输完1瓶再加入另l瓶:即当1瓶输完,准备再另加1瓶输液时,要将输液剂及皮肤消毒液带到患者床前,在严格消毒瓶口和橡胶塞后,关紧进液阀,将针头从空瓶中迅速拔出,然后立即插入待输液瓶中,并挂于输液架上,松开进液阀,调整滴速。 (8)溶解或稀释药物应在洁净条件下进行,不得在病房内操作。注射用的粉剂当溶解稀释后稳定性一般都比较差,宜在临用时配制。溶解后的药物应保持在无菌状态下,避免污染。向输液瓶中添加其他药液时,应仔细检查所加药液的澄清度,以免因添加药物的澄清度不合格而影响输液剂质量。 (9)在输液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随时检查输液情况,如滴注的快慢、针头有无移动和脱出,滴注过快或过慢时应加以调整,针头脱出应另换1枚无菌针头,并不可使瓶内溶液走空。密切观察患者有无畏寒、发热、荨麻疹及血压下降等输液反应,一旦发现,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4.严格掌握输液速度 输液速度一定要适宜,不能过快或过慢,应根据病情需要以及年龄、心肺肾有无疾病及身体健康情况、药液性质和输入途径而定。输液速度过快,会使心脏负担过重,导致肺水肿,或机体一时适应不了而产生寒战。过慢则达不到抢救治疗的目的。一般在重度脱水或紧急抢救时,开始速度要快,使有效血容量迅速恢复,以后视病情可适当减慢。儿童和体弱患者静滴含高钾输液剂时,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血钾过高,使心脏受抑制而致心脏停搏。 静脉输液速度一般为20~60滴/min,紧急情况下加快至80~120滴,但要密切观察患者反应。重症心脏病患者输液速度以15~20滴/min为宜,轻者及无心力衰竭者以50~60滴/min为宜。小儿按2~3滴/(kg•min)计算,一般不超过40滴/min。12岁以下除大量失水者外,一般速度不宜过快,幼儿15~20滴/min,6个月以内为8~15滴/min。 5.注意药液温度与体温的差别 输液时必须注意液体温度与体温相差不能太大,温度过低,输液剂可引起血管收缩,有时因为药液太冷,机体一时不能适应,特别是体质较差的患者,常引起寒战或不适。因此,应该根据体质、病情以及输液量、室温等适当使输液剂加温,一般可维持在20~30~C之间为宜。 6.注意个体差异,密切观察输液反应 由于个体差异,患者对热原的反应性也有不同。神经处于抑制状态时,对热原不甚敏感;兴奋状态时,则对热原敏感;机体功能低下时,对热原耐受力低,反应也敏感。在临床上,高热患者、重症患者和机体衰弱患者往往容易发生热原反应。因此,对此类患者在输液早期,特别在开始输液的30min内,速度不应过快。 7.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为了减少注射次数,增强疗效,临床上常将1种或数种注射用药加入输液剂中进行静脉滴注,以减轻患者痛苦。然而,几种药物在一起配伍,因其理化性质各不相同,故应特别注意配伍禁忌而引起的输液不良反应。 8.注意输液保存 输液贮存时,要立直,不可横卧或倒置,因盛装药液的玻璃瓶瓶口是以涤纶薄膜衬垫后塞以橡胶塞的,而目前的橡胶塞配方中含有硫、硫化物、氧化锌、碳化钙以及其他辅料,生产中虽经反复处理,但由于涤纶薄膜为一半透膜,横卧或倒置时,药液与膜长期接触,橡胶塞中的一些杂质往往能透过薄膜而进入药液形成小白点,甚至有大的碎片脱落,产生异物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