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药物过敏反应的防治 药物过敏反应也称药物变态反应或超敏反应,是一种特异性免疫学反应。药物过敏反应常见于临床各科,是临床医师和护理工作者随时可能遇到的问题。而且,有时药物过敏反应对患者非常突然,如无思想准备,一旦发生,常会令人措手不及,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止和护理药物过敏反应,是医务人员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尤其是药物过敏性休克,更应引起广大护理工作者的高度警惕重视,以确保患者在用药中的安全有效。 (一)药物过敏反应的机制 一般把过敏反应分为Ⅰ~Ⅳ型。其中前3型为速发型过敏反应,第Ⅳ型为迟发型过敏反应。它们的机制如下: 1.Ⅰ型过敏反应 Ⅰ型过敏反应亦称变态反应,其发生机制为:具有抗原性的药物初次进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抗体IgE,当IgE吸附于肥大细胞,尤其是皮肤、黏膜下的微血管周围的肥大细胞或血液中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上时,使机体对药物处于致敏状态。当再次使用该药后,该药即可与吸附在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发生特异性结合,并激活细胞内的酶,使细胞释放组胺、缓慢反应物(SRS-A)等生物活性物质。与此同时,使细胞a2球蛋白形成激肽,使胆碱能神经兴奋性增高,释放乙酰胆碱。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可作用于皮肤、血管、呼吸道、消化道等效应器官,从而引起某些过敏反应症状;如荨麻疹、湿疹、腹痛、过敏性哮喘及过敏性休克等。 2.Ⅱ型过敏反应 Ⅱ型过敏反应亦称溶细胞性活细胞毒性反应。半抗原性药物与体内血细胞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后,刺激机体产生IgM和IgG,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再次使用该药物时,药物的血细胞结合抗原与机体IgM和IgG结合,在补体参与下,则使血细胞溶解损伤,或被吞噬而发生溶血性贫血,或粒细胞减少症,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Ⅲ型过敏反应 Ⅲ型过敏反应亦称免疫复合物变态反应。抗原与相应抗体IgG和IgM形成免疫复合物,当抗原多于抗体时,可形成不易被吞噬和不能从血流中清除的可溶性复合物,它可沉积于血管壁和各器官的基底膜,然后激活补体,致使中性粒细胞聚集,粒细胞吞噬复合物的同时放出溶酶体酶,损伤血管及邻近组织,引起局部发生水肿、炎症,而发生血清病、肾小球肾炎、红斑狼疮样反应等。 4.Ⅳ型过敏反应 此过敏反应亦称迟发型变态反应。抗原药物进入机体后,使T淋巴细胞分化、繁殖成为致敏淋巴细胞。当机体再次使用该药物时,致敏淋巴细胞即与抗原发生反应释放多种免疫效应因子,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如皮炎、皮疹等。
(二)药物过敏反应症状 药物过敏反应的临床症状与其药理作用和毒性反应无关,其表现轻重不一,形式多样,可发生于任何系统和器官。现将药物过敏反应的临床症状及好发药物简介如下: 1、 皮肤症状 (1)固定性药疹 此症状是常见且易于诊断的药疹,局部为水肿性紫红色斑,呈圆形或椭圆形,形状规则;严重者斑上有直径为l~3cm的大疱,常伴有发热;局部有痒感,发病部位常在躯干或四肢。症状消退后,局部留下紫褐色色素沉着,常需数月或数年才能使色素完全褪尽。 可能引起固定性药疹的常见药物有:酚肽、磺胺类药、解热镇痛抗炎药、有机砷类药、巴比妥类药、颠茄生物碱类药、氯霉素、溴化物、麻黄碱、奎尼丁、四环素类抗生素等。 (2)荨麻疹 皮损为大小不等的风团,色淡红、鲜红色或苍白,局部常有痒感或灼热感。 可能引起荨麻疹的常见药物有:四环素类抗生素、磺胺类药、巴比妥类药物、生物制剂、水杨酸类药、异烟肼、普鲁卡因、苯海拉明、呋喃妥因等。 (3)剥脱性皮炎 此过敏皮肤病并不常见,发病时首先出现局部红斑,或皮肤瘙痒,或畏寒发热等。若在此时及时停药,大多数病例在1~2d内消退,症状不再发展。但有少数病例或未及时停药者,经4~5d后,呈鲜红色水肿性红斑蔓延至全身,尤其在面部,常伴有溢液结痂。当皮炎发展到高潮时,红色逐渐减退,即进入脱屑阶段;全身反复脱屑后,皮肤、头发和指(趾)甲逐渐恢复正常。本病发生率虽然不高,但病情很严重,有时导致严重的并发症而死亡。 可能引起的剥脱性皮炎的常见药有:磺胺类药、对氨水杨酸、氨基比林、有机砷类药、氯喹、可待因、磺胺类、保泰松、羟布宗、苯妥英钠、奎尼丁、链霉素等。 (4)红斑狼疮样反应 典型的皮损是皮损中央呈紫红色凹陷、边缘红色隆起呈椭圆形,能引起该皮肤病变的药物有两类,其中一类可能由于药理因素的诱发红斑狼疮样综合征,如苯妥英钠、异烟肼、氯丙嗪等;另一类可能是先引起过敏反应,再继发产生红斑狼疮样综合征。 可能引起红斑狼疮样反应的常见药物有:青霉素类药、磺胺类、四环素类抗生素、链霉素、异烟肼、对氨水杨酸、口服避孕药、肼屈嗪、甲基多巴、甲硫氧嘧啶、羟布宗、吩噻嗪类药、保泰松、苯妥英钠、奎尼丁、利舍平、普鲁卡因胺等。 2、全身症状 (1)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发生率约占用药人数的0.02‰,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多见;大多数患者休克症状出现于用药5min内,也有发生在用药30min后,少数患者发生于连续用药的过程中;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闷、呼吸急促、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血压下降、昏迷、意识丧失、抽搐、大小便失禁以及荨麻疹、皮疹等皮肤症状。 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常见药有:青霉素类、链霉素、丁卡因、普鲁卡因、利多卡因、四环素类抗生素、安乃近、右旋糖酐、维丁胶性钙、生物制品及生化制剂、加贝酯、组胺、天花粉蛋白、粉尘螨注射液等。 (2)血清病样反应 此反应属于Ⅲ型过敏反应,多发于用药后5~14d,也有发生于3周后。临床症状与血清病相似,可出现蛋白尿、面部及眼睑水肿、关节肿痛、全身淋巴结肿大、鼻腔和咽部以及上呼吸道黏膜水肿、呼吸困难、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支气管哮喘、全身瘙痒、荨麻疹、轻度或中度发热等症状。 可能引起血清病样反应的常见药物有:青霉素类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四环素、呋喃类药、对氨水杨酸、苯巴比妥、磺胺类药、肼屈嗪、抗毒血清等。 (3)血细胞减少症 此反应属于Ⅱ型过敏反应,其中包括药物过敏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细胞减少及黄疸等。 可能引起血细胞减少的药物有:青霉素类药、磺胺类药、异烟肼、利福平、噻嗪类药、吡唑酮类药、乙内酰脲类药、苯巴比妥类药、解热镇痛抗炎药、地高辛、洋地黄、奎尼丁、甲基多巴、呋噻米、乙酰唑胺、螺内酯、氯苯那敏、泼尼松、四环素类抗生素、对氨水杨酸、奎宁及抗肿瘤药等。
(三)药物过敏反应的防治要点 药物过敏反应所产生的临床症状极为复杂,很少病例仅表现为单一的症状。所以,我们仅对药物过敏反应的防治与护理原则上提出如下建议: 1.询问过敏史,严格用药指征 明确诊断后,应合理选择药物,并详细了解所用药物的药理特点、适应证、禁忌证以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等,尽量减少局部和注射给药,同时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可能产生的后果。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过去有无过敏史、家族过敏史,尤其是应问明患者自身有无过敏以及对何种药有无过敏史。对于怀疑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详细询问当前及近期用药情况,必要时应对患者进行药物特异性试验。此外,还应注意药物之间可能产生的交叉过敏反应。 2.配备抢救药物和设备 门诊、病房、手术室、治疗室及注射室等,均应配备一些必要的防治药物过敏的药物及其他设备,包括肾上腺素注射液、异丙肾上腺素气雾剂、毫针、止血带、氧气等,以防万一。肾上腺素用于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毫针用于针刺人中、内关、十宣、涌泉,抢救过敏性休克;异丙肾上腺素气雾剂用于药物过敏所致的哮喘及呼吸道梗阻。如由肢体注射药物后引起严重过敏者,可在注射区近心端用止血带捆扎肢体,以减缓药物吸收;氧气则用于过敏性休克或哮喘发作缺氧时的急救。 3.加强用药后观察 很多严重的药物过敏反应均发生于药物注射后5~15min内,故患者如在门诊或病房注射室用药后,应留患者在室内观察20min,如无不良反应再离去,以免患者在归去途中发生过敏,造成救治困难。 4.进行皮肤过敏试验对用药前必须做皮试的药物,必须按护理技术操作常规所规定的皮试方法、皮试浓度及阳性判断方法严格执行,所用皮试液应新鲜配制,并注意核对。若试验结果为可疑阳性,应以0.9%氯化钠注射液作对照试验,皮试阴性的患者亦有可能出现延迟反应,故用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异常感觉,如皮试为阳性,应在医嘱执行记录单内用红笔写明"药物皮试阳性",并报告医师,告诉患者。此外,皮试注射20min内,患者不得离开治疗室。 5.立即停药,消除过敏原 过敏反应发生的关键是有过敏原的存在,致敏抗体不接触过敏原,则不会引起过敏反应。所以,用药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停药;若联合用药品种较多,难以确定过敏原时,在权衡利弊的情况下,进行试验用药,找出过敏原,并将引起过敏反应的药品名称告诉患者,以防止此种过敏反应再次发生。 6.就地抢救,密切观察 如发生过敏性休克,护理人员除立即停药外,还应迅速使患者平卧,并争分夺秒,就地抢救,以免延误时机。同时,还应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及尿量变化,并注意给氧和保暖。 7.使用抗组胺药及钙剂 常用的抗组胺药有: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噻庚啶、异丙嗪、阿司咪唑、苯茚胺、盐酸西替利嗪等,它们虽然不能影响组胺的代谢或阻止组胺的释放,但它们能同组胺竞争组胺H1受体,从而对抗组胺及其类似物质的作用。钙剂能使毛细血管的致密度增加,降低其通透性,可减轻皮肤与黏膜的炎症、水肿等症状。使用钙剂时,应注意氯化钙只能做静脉给药,漏出血管外可引起组织坏死。静注葡萄糖酸钙时有发热感,故宜慢推,不宜超过2ml/min;钙剂静注过快或剂量过大时,可导致心功能紊乱;甚至心脏停搏。钙剂忌与强心甙类药物配伍使用。 8.对症处理,给予支持疗法 发生过敏性休克时,应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0.5~lmg,严重者可静滴或心内注射。肌内注射间隔15min后可重复给药1次。首选肾上腺素是因为除能减轻或消除呼吸道和循环衰竭的过敏症状外,还能抑制组胺、SRA-A等的释放。 心脏停搏时,应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术和心内注射肾上腺素1mg,必要时应针刺人中、内关、十宣、涌泉或给予升压药、氨茶碱以及给氧、输液等对症抢救措施。 呼吸抑制时,可静注尼可刹米0.375g,洛贝林3mg,二甲弗林8mg,或以尼可刹米与安钠咖交替注射,并给氧,对呼吸严重抑制患者应进行辅助或人工呼吸。急性喉头水肿影响呼吸时,可行气管切开,并立即静脉滴入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并根据病情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支持循环。 当呼吸肌瘫痪无力时,可给新斯的明0.5~1mg皮下注射,对有哮喘者禁用。对链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抢救,以钙剂效果为佳,常用10%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10~20ml静脉注射。 此外,还应使用抗生素积极控制感染病灶,对药物引起的其他过敏性疾病及并发症,如血细胞减少等,应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同时,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以及其他变化,注意保暖,并做好记录。
(四)必须做皮肤过敏试验的药物 使用前必须做皮肤过敏试验的药物主要有以下5类: 1.抗生素类 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苯唑西林、氨苄西林、氯唑西林、苄星西林、羧苄西林、磺苄西林、呋布西林、替卡西林、哌拉西林、链霉素、青霉胺。 2.局麻药 普鲁卡因、氯普鲁卡因。 3.生物制品及生化制剂 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多价气性坏疽抗毒素、肉毒抗毒素、抗炭疽血清、抗蝮蛇毒血清、抗五步蛇毒血清、抗银环蛇毒血清、抗眼镜蛇毒血清、抗狂犬病血清、金葡液、糜蛋白酶、降钙素、门冬酰胺酶、绒促性素、玻璃酸酶、细胞色素C。 4.诊断用药 泛影酸钠、泛影葡胺、醋碘苯酸钠(乌洛康)、甲泛葡胺(室椎影)、丙碘酮、碘曲仑(伊索显)、碘奥酮、碘卡酸、胆影葡胺、碘化油、碘苯酯、碘海醇、碘普胺(优维显)、碘帕醇、碘溴酸钠、异泛影葡胺(康瑞)、钆喷酸葡胺。 5.其他 天花粉蛋白、粉尘螨注射液。 |